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矢志不移践行“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年度目标任务和“十项重点工作”,强化统筹调度,积极做好扩投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保主体、保就业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加固发展态势。
(一)抓实项目拉动投资,经济质效稳步提升。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大会战”活动,成立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指导督办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联包抓制度,确保更多项目早开工、快建设。积极组织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0次,开工项目44个,总投资59.5亿元。全市7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3.3亿元,入库纳统71个,年产60万立方米装配式ALC墙板、AAC砌块生产线等18个项目相继建成,应急冷链物流储备库等58个项目加速推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2%。紧盯中省政策投向,围绕文旅融合、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策划储备项目223个,总投资320亿元;开展招商活动20余次,招引项目60个,到位资金53亿元。资金争取额度再创新高,全年争取各类资金19.2亿元,其中,专项债券2.91亿元。全年生产总值完成79.34亿元,增长2.8%;财政收入同口径完成2.99亿元,下降3.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560元和14838元,增长4.2%和6.5%。
(二)现代农业平稳发展,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7.76万亩,总产17.58万吨,增长5.6%。“郑麦1860”亩产848.92公斤,创陕西小麦高产新纪录;农业农村部授予我市“国家级制种大县”称号。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新增设施大棚66座,新增果业面积1373亩,累计发展甜柿1.41万亩,阳光玫瑰葡萄荣获“2022年渭南市县市葡萄评比金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发展渭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8家、家庭农场77家,渭南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6个。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累计兑付资金166.36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334.1万元。
(三)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奋力提振工业经济。紧盯20家规上工业企业,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和产销对接,“一企一策”助企纾困,全力打好“降免退缓贷”组合拳,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313.1万元。博华制药技改顺利完成,尾矿深加工项目、再生塑料循环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大唐秦电、华鑫特钢技改项目加快推进,农光互补发电、新型建材等项目落地建设,博华制药、锦前程药业研发中心被评为渭南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2.88亿元,下降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2%。
(四)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文旅融合加快推进,华山冰雪世界、地建南山温泉开业运营,前行·58文旅产业园建成启用,“山下留客”业态持续丰富。成功承办“2022年‘中国旅游日’陕西省分会场暨‘西渭同程·文旅共行’合作推介”活动,开通“智取华山号”西安旅游专列,华山景区面向全国首推免门票优惠政策,消费活力不断激发,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增强。全年旅游人数达到225万人次,下降31%;全社会旅游总收入达到15.6亿元,增长1.3%,荣获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累计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演出228余场次、阅读文化节线上系列活动300余期;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100余次,建设提升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个,首批认定华阴市级非遗工坊5家。
(五)品质城市加快建设,城乡面貌稳步改善。城市规建管“四五六”行动深入开展,全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掌华路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南城子道路等8条道路加快实施,37个老旧小区完成提升改造,华岳广场地下停车场项目、城市慢行系统一期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规划建设口袋公园5处,驻马公园建成开放;更换特色主题路灯243盏,新增车位223个,城市形象持续提升。“数字城管”平台建成投用,餐厨油烟并网监管208户,“柔性执法”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建改造农村道路64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成农村改厕469户,建成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1座,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9座,排污管网管渠46.6公里,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2.1%。双泉村、五里村荣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冯池村被确定为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
(六)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三幼儿园、第五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720个,太华小学、太华中学等项目加快推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医院门诊楼、妇幼住院楼即将建成投用,医改工作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三类户”得到精准帮扶,8.8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得到改善,121个巩脱衔接项目全面建成。全面落实优抚对象资金2675.5万元,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资金4252万元。建成运行华阴市标准化“零工市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722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渭南书苑”建成开放,孟塬镇司家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晓鹏村被列入全国第九批民主法治示范村,我市荣获全省“平安铜鼎”称号。
(七)污染防治科学有效,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深入贯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落实双周例会制度,加快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反馈问题整改清零,36个采石矿山点位治理成效显著,11家矿业权已全部完成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和评审工作。坚决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完成营造林5.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06%。着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常态管理、长效治理机制,策划水环境综合治理、黄河文化产业传承等重大项目7个。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8天,中度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7天。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个,治理河道5.85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容改造,入渭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常态化做好野生动物及栖息地日常巡护,珍稀鸟类逐年增多,已成为天鹅、白鹳等候鸟越冬栖居的最美家园。
(八)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效能稳进提质。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开设“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华阴站点正式上线运行。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抽查事项清单”545项、“检查对象名录库”61个、“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488人。切实强化金融服务保障,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成功办理渭南首笔、华阴首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63.5万元,向喜来登酒店投放固定资产贷款8000万元。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政策,累计申请稳岗返还补贴企业140户8033人,申请返还资金347.75万元。竭力解决市场主体难点堵点,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204户,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5326户。